定 價:300元
優惠價:85255

西洋史家曾說:歷史上的人與事,確實既多而又複雜,我們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洞悉人的美醜,事的因果,從而認識忠奸,辨別善惡,進一步讓我們有能力分析當下的處境,避免重犯前人不幸的錯誤。中國古人也教人「以史為鑑」,增長智慧,步上幸福之途。   

現在時代變了,道德標準不同了,人心想法也大異於古人了,歷史還能「為鑑」嗎?筆者看誰也不能確定地回答這一問題。不過,筆者以為人能多讀歷史總是有益的,至少可以從中獲得知識,對人心世態增加了解;特別是國家的領導人,以及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如果他們熟讀一些歷史,並從中得到若干啟示,相信他們對變革或創新制度、成就利民利國的大事業時,必有裨助的。

筆者這本小書裡,選錄了幾篇論文,其中有些與筆者上述的主旨有關的,敬供讀者諸君參考:例如〈略述明朝亡國的原因〉一文中,筆者指出明朝到中期以後,皇帝多嗜酒戀色,貪財尚氣,違祖制、拒諫言、不理政、性奢華,可以說到了「德荒政圮」的地步。中央政府制度上又出現「三頭馬車」,即皇帝、六部、太監三大權力中心,而且互相爭權,慘烈爭鬥,政令幾乎無法推行。經濟上因內憂外患,國家支出極為龐大,宮廷藩王又無度享樂,結果以加稅來解決問題,致使人民痛苦萬分。軍事上也問題重重,軍餉不足、軍紀蕩然,士氣極低,無作戰力,加上生活清苦,根本談不上保家衛國了。由此可知:表面上看是當時的滿族興起與流民四起相因而亡了明朝,實際上人事與制度上的敗壞,才是真正又重要的原因。

又如〈清初滿漢融和政策〉一文,筆者以為滿清政府當時制定的一些政策大多是成功的,對奠定他們日後統治漢人與漢地有極大極多的幫助。當年的不少政策都有著恢宏的氣度,與漢人共用成果;不專為貪婪,能照顧漢人既得利益;以寬容心態評估漢人文化,更難得的是滿人統治者不惜讓自身融入「異族」漢人文化之中。這些特點,似乎可以給後人一個啟示:統治者要成就大事業,必須要有遠大眼光,智慧巧思,寬容風度與靈活方法。推行政策時也要隨時注意偏差,才能成功。如果思想狹隘,任用私人,懷抱民族意識,一味高壓報復,那只會種植更多的仇恨,造成更多的不安與災難。

他如康熙皇帝三次親征外蒙噶爾丹,確是清初歷史上的大事。戰爭成果是輝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清朝的北疆由此得到安定,內、外蒙古也從此在旗盟制度下受到清廷的管治,而帝俄對華的侵略行動,更因這三次戰役受到暫時的阻止。總之,清朝因這三次戰爭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也為多元民族國家創造了發展經濟與文化的有利條件。康熙的智慧、經驗、膽識在這幾次戰爭中也表現過人。如果三次親征都呈現慘禍、暴行、災難與痛苦,相信後世的史家們必會對他作嚴厲的批判。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慈禧太后。本書中收集了幾篇有關她的文章。從中不難看出:
(一)慈禧從咸豐末年干政開始,到她在光緒末年死亡,前後近五十年。我們知道從鴉片戰爭到宣統退位,也僅是七十年,在這段苦難歲月裡,她竟專政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她對國家民族的命運關係至重,不言可喻。
(二)她的權力慾極強,在她干政期間清廷發生不少政治鬥爭事件,如辛酉政變、參劾恭王、甲申易樞、戊戌政變、丁未政潮等等,結果都造成國家政局不安,元氣大傷,由於這些皇室權貴之爭、滿漢種族之爭、中央地方之爭、清流洋務之爭,爭到最後,終使清朝走進歷史。
(三)慈禧一生行事,特重個人利益。無論是同治與光緒的婚姻,或是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大事件,她都先以個人利益作想,皇室親子關係不和、國家喪權辱國,對她而言似乎是次要的。
(四)窮奢極侈也是慈禧的一大缺點。在國家經歷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失敗戰爭之後,賠款總數高達當時政府的十多個財政年度的總收入,沉重負擔弄得民窮財盡;但是她還是要修建三海與頤和園等工程,並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終於耗盡了國家生存的氣力,亡國是不能避免了!她專政了五十年為時實在不算短,尤其對民族生命的光陰來說,更是顯得是無可原諒的浪費,史家們多認為她是國史上的大罪人,實非無因。

以上只是我在這本小集裡的部份重點、部份看法,是否正確,尚祈專家學者指正。

這本書的能夠出版,我要感謝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的厚愛贊助。另外在校對聯絡方面,我也要感謝內子侯友蘭及好友陳龍貴等人的幫忙。

陳捷先謹識於溫哥華傍識樓
時在107年初

定 價:320元
優惠價:85272
定 價:230元
優惠價:85196
定 價:160元
優惠價:85136
定 價:300元
優惠價:85255
定 價:550元
優惠價:85468
定 價:270元
優惠價:90243
此分類目前無任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