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 價:320元
優惠價:90288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隨著未婚、不婚、離婚率逐年上升,加上喪偶造成的高齡單身者不斷增加,根據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已直逼1000萬人!台灣不僅是「超高齡社會」,並且也是「超單身社會」,單身化的種種問題更已成為必須正視的迫切現實!
本書作者是日本兩大廣告公司「博報堂」的市場趨勢專家,也是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他以「單身大國」日本為借鏡,深入分析單身社會的成因,以及「單身經濟」崛起的商機和對應策略,並對未來的兩性關係發展提出大膽的預言。
無論是否結婚、生子、組成家庭,每個人都會面臨可能成為「單身者」的風險。但是單身並不意味著孤立,只要找到可以「獨立生存的能力」,學會好好「愛自己」,即使一個人,也能享受單身生活的幸福。
      
    

荒川和久

日本超大型廣告公司博報堂「單身活動系男子研究計畫」負責人。 早稻田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博報堂後負責汽車、飲料、啤酒、食品、化妝品、電影、物流、郵購、住宅等各種業務,同時也負責品牌吉祥物開發、店面和餐廳營運等工作。 他是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經常受邀上電視、廣播節目,並在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撰文。另著有《不結婚的男人:持續增加的單身男的真相》。
*點小圖看大圖
二十年後的未來,你在做什麼?
二十年後的未來,你認為日本會變成什麼樣?

目前是二○一七年,二十年後是二○三七年。正確地說,我並不是在討論二十年後的事,而是二○三五年的事。
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算,二○三五年,十五歲以上的未婚者比例,男性為百分之三十五點一,女性為百分之二十四點六(並非生涯未婚率,而是十五歲以上人口的未婚者所占的比例),有配偶者的比例,男性為百分之五十五點七,女性為百分之四十九點三,女性的有配偶者比例首次低於百分之五十。因為離婚或喪偶導致單身的比例,男性為百分之九點二,女性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一。
大約二十年後,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口有一半是單身者。
日本將不可避免、確實走向「單身社會」。

說到單身,很多人都認為是結婚、走入家庭之前暫時的狀態。在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日本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走入婚姻,是一個「皆婚社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單身者是少數。
但是,未婚化、不婚化以外,離婚率的上升,以及喪偶導致高齡單身者增加,都導致日本持續邁向單身社會。目前媒體只討論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但單身社會化問題,才是日本領先於世界各國,必須立刻面對的問題。
從家庭構成來看,也可以發現目前「單身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二○一○年,「單身家庭」的戶數已經超過了之前被認為是標準家庭的「夫妻加孩子」組成的家庭,所謂「標準家庭」的戶數已經低於三成。目前推測,到了二○三五年,「單身家庭」將接近四成,「夫妻和孩子組成的家庭」將縮小至百分之二十三。同時,也必須注意「只有夫妻兩人」的家庭。除了選擇不生孩子的夫妻增加以外,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只剩下高齡夫婦兩人生活的家庭戶數也同時增加。這些高齡夫婦的家庭日後將成為高齡的單身家庭。
二十年後,日本的單身人口占百分之五十,單身家庭達到四成。親子「成群」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庭模式已經成為風前之燭。
並不是只有日本面臨這種情況,在先進國家中,這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趨勢。最重要的是,社會本身正在持續變化。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社會,只有身為個體的男人、女人和家庭。」
這是英國前首相,被稱為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在三十年前的一九八七年所說的話。三十年前,「家庭」還是重要的共同體,但目前連「家庭」這種存在也變得岌岌可危。
許多社會學家都談論了社會的個人化,以及包括了「家庭」在內的傳統共同體的崩潰問題。
德國的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提出了「風險社會」和「個人化社會」的概念,根據他的分析「以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家庭是心靈的避風港,但隨著社會的個人化,家庭反而充滿了風險」。貝克認為家庭是以前的傳統集合體概念,正是「殭屍範疇(Zombie-Categories)的最佳例子」,對人類來說,家庭已經不再是必然的共同體,而是選擇性的親密性。
和貝克齊名的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也同樣曾經談論到個人化的問題。他認為以前是固體社會,個人在地區、社會和家庭等中間性的共同體中,以「固體」的方式停留在一個地方,但現代是液體社會,個人就像是流動的「液體」四處活動。安心、安全、安定的固體共同體消失後,人們可以自由活動,但也必須持續進行選擇和判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無論貝克還是鮑曼,都認為個人化的潮流是宿命和命運。
「雖然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卻沒有逃避個人化,不參加個人化遊戲的自由(鮑曼)」。
除了「家庭」發生了變化,「公司」這個共同體也發生了變化。比起一輩子都在同一家公司的工作方式,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自由轉職,累積資歷的工作方式更理想,在企業任職的同時從事副業也逐漸受到認同,個人活躍的空間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加。游牧民族式的工作方式也是其中一例,即使沒有大規模的設備和資金,也可以創業,像「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型的服務業持續誕生。
消費世界的個人化現象也日益顯著。名為大眾的「群體」擁有商品才有價值的時代早已結束,每個人的個人體驗更具有價值,在可以稱為個人集團的朋友小團體內分享,重新確認商品的價值。而且,消費目的已經逐漸朝向滿足個人內在精神價值的方向發展。
這種世界性的個人化潮流,也在日本以不可逆的方式發展,但是,很多日本人的意識中,仍然對高度經濟成長期、昭和傳統家庭和結婚這種傳統的共同體有著強烈的鄉愁。主動選擇未婚的單身者,和選擇不生孩子的夫妻中,很多人為自己無法建立傳統的家庭感到愧疚。這種情況正是這種意識造成的。
個人化是宿命性的潮流,同樣地,未婚化和不婚化的趨勢也無法阻擋,少子化現象也當然會更加嚴重。以前覺得結婚是所有人人生中必經的過程,這樣的時代已經漸漸結束。個人化並不只是未婚者、單身者的問題,即使結婚,也未必每個人都會按照傳統的方式生兒育女,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有圓滿的結局,離婚、喪偶,都是讓我們回到單身狀態的風險。
並不是只有一輩子不結婚的人才會孤獨,心理上的孤獨比物理上一個人的狀態更有問題。
選擇不結婚、選擇不生孩子、選擇離婚、選擇不建立名為家庭的共同體。在當今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對多樣化的選擇進行判斷。這是一種自由,同時也是背負起責任。
我想要重申,日本除了是高齡社會的同時,也將會在全世界領先成為單身社會。正確理解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正視這個問題的態度非常重要。只憑一知半解的知識,進行情緒化的辯論,無法發揮任何作用。
本書將從客觀的態度重新檢視從過去到現在,日本的未婚、不婚和離婚的狀況,不是像以前那樣,從「群體」的角度進行分析,而是試著從「個體」的生活意識、消費意識和價值觀等意識的角度加以分析。因為我想要問自己,在迎接單身社會之際,每個人必須具備怎樣的意識和能力(本書中稱為「獨立生存的能力」)?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問「自由是什麼?」「獨立是什麼?」「自己又是什麼?」
希望各位讀者不要誤會,生活在單身社會,或是單身活在世上,並不是每個人可以為所欲為,斷絕和他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一個擺脫傳統的家庭、地區和公司這種舊型的共同體,創造出家庭、地區和社會的新型共同體,在建立相互關係的同時,彼此獨立。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藉由本書,深入理解單身社會的未來,擺脫未婚或已婚,年輕人或成年人,男人或女人這些貼在自己身上的所有標籤和屬性,創造面對「自己」的契機。
    
此分類目前無任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