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穿越時光隧道,尋找無可取代的童年記憶!

導讀

歡迎一同搭乘「臺灣號」童年時光機/游珮芸

透過「學校」這扇觀景窗

我在「兒童文化研究」的第一堂課上,總會讓碩士生挖掘自己小時候的回憶,進行小組分享。「五歲」、「十歲」、「十五歲」時,發生過什麼記憶深刻的事件?當時喜歡什麼遊戲、電視節目或是書籍?等等。這項課堂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兒童」與「童年」並不是一個固著的詞彙,進而探索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對「兒童」與「童年」的影響。什麼是童年流動的內涵?什麼是不變的本質?

大部分的學生的童年回憶,都與學校生活有關。這似乎不是太令人意外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回溯歷史上的「童年」,就會知曉每個孩子都要「背著書包上學去」,並不是那麼天經地義的事。在臺灣,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是在1943年日治時代的晚期,統計數字顯示,當時有七成的學齡孩童去上學。戰後的50年代,則攀升到九成以上。

至此,「上學」才變成普世價值,在臺灣形成了理所當然的「童年風景」。學齡孩子的「時間」,開始以學校生活為主軸被切割、被安排。如果,我們要刻畫臺灣戰後至現今的童年風貌,以「學校」作為校準的核心,應該是最俐落的框架。

《上學去》、《放學後》與《放假了》這三本繪本,即以「學校」為基準點,將童年時光劃分為「上學」、「放學」與「放假」,這三種「時間模式」是戰後70多年來孩童們共同的生活樣態,不但能產生世代間的對照,也能提供世代間共同的話題。

這套繪本的企劃團隊,精準地建構了臺灣童年史的骨架,接下來,來看看三本繪本的故事與圖像如何為其增添血肉。

轉一轉故事萬花筒

三本繪本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說故事。

《上學去》以一位即將上小學的男孩當主角,男孩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說,明天就是開學日,就要上小學了!「為什麼小孩一定要上學呢?」男孩有些疑惑。故事場景設定男孩的家是三代同堂,位於台北龍山寺附近的佛具街。從曾祖父那一代開始,就定居於此,以神像雕刻為業。家中的第一個孩子上小學,身邊的大人們有感而發,先是媽媽說出自己小時候搭船上學的往事,接著阿嬤說到自己以前上學需要翻山越嶺。點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孩子們,有不同的上學經歷。接下來,輪到阿公與爸爸描述自己的童年。雖然祖孫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但因時代的變遷,學校的生活、校園的規模與景觀、周遭的環境都不一樣了。原來阿公阿嬤和爸爸媽媽也有小時候!小讀者讀了這個故事,一定會忍不住詢問自己的父母與祖父母,當時怎麼上學?學校生活是否就跟繪本中描寫的一樣?

《放學後》則是以穿越劇、遊戲書的方式呈現。故事主角小愷放學後,跟著一隻眼睛發亮的黑貓後頭走,不小心被捲入了「時光國小」,要完成七個任務才能回家。穿越的場景從50年代開始,之後是每隔十年的放學後,小愷遊歷了當年孩子們的遊戲場,要找出指定的玩具、物品等,才算過關。最後,小愷完成任務,走過街角的懷舊小店,發現裡面陳列的物品,好熟悉......,眼尖的讀者還會看見那隻黑貓就在店裡。「迷宮」、「找找看」類型的遊戲書都是小孩的最愛,文字作者與繪者將歷史考據轉換成迷人的遊戲,吸引孩子的目光,裡面所展現的物品與遊戲,能勾起不同年齡層讀者的回憶。

《放假了》是以旁白說書人的口吻,敘述阿珠一家人的假日生活。平常週休二日,大家睡到自然醒,一家四口也常出外踏青、吃夜市,寒暑假全家到國內外去旅行; 過年的時候,則回祖父母家團圓。鄉下過年保留了不少傳統習俗,媽媽說:「我感覺回到了童年。」阿珠趁機問媽媽小時候放假都做什麼,阿嬤也告訴阿珠自己小時候要幫忙家裡的裁縫代工,曾祖母小時候假日則要去幫忙賣水果。但是也各有假日的休閒時光,譬如偶而去戲院看電影,或是在公園看野台戲。休閒娛樂的本質沒變,但是書中特別點到去遊樂時的交通工具,因時代而不同,從牛車、腳踏車、三輪車、機車、汽車、捷運、飛機......。這本繪本的主題,因為離開學校場域,踏進台灣「庶民生活史」,提及了許多過去世代共同的記憶,譬如動物園的大象林旺等,不僅能引發小讀者的好奇,也足以讓大讀者掉入令人懷念的時光隧道。

讀圖千遍也不厭倦

《上學去》、《放學後》與《放假了》三本繪本找了三位各有風格的圖像創作者來擔任插畫。

土木工程學系畢業的許育榮,在《上學去》中發揮他對於建築物與空間的掌握功力,重現艋舺地區不同時代的風貌,幾幅大場景的畫作,生動描繪眾多人物與街景,讓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獨特的廣角鏡頭,帶讀者目擊最寬廣場景,與時代共同脈動。

曹益欣的角色造型一向具有樸拙的童趣,這項特質在描繪《放學後》中孩童的肢體與神情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是「找找看」的遊戲書,在跨頁的構圖上,平視、俯瞰多重視點交錯,畫家都能巧妙駕馭,讓畫面熱鬧繽紛,卻有跡可循,絲毫不紊亂。當中許多置入物品與招牌、標語等的巧思,都令讀者在讀圖過程,增添意外發現寶物的樂趣。

資深繪本畫家楊麗玲在《放假了》中的構圖,靈活輕盈,時而分格、時而跨頁;各種鏡頭視角的轉換運用,也游刃有餘,整本圖像讀起來,像一首歌,有節拍、有律動。幾張大場面的跨頁,像菜市場、上演野台戲的公園,當中描繪的庶民百態,足以讓讀者仔細端看許久,甚至每次觀看都可能有不同的發現。此外,夜市的攤位與人群、雜貨店的擺設等,許許多多的細節描繪,都令人讚嘆。我個人則喜歡機車三載的畫面,因為那也是我難忘的童年回憶。

這是一套企劃目標遠大的繪本。回顧過往的童年風景,不僅僅可以勾起懷舊的情懷,還能牽起跨越世代的情感,以圖、以文、以繪本,具象建構臺灣這塊土地上共同的記憶。期盼這套用心製作的繪本,能夠成為我們串連過去,思考未來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