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高手的三個境界

長久以來,作為一名生涯規劃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為什麼人們的努力和回報,常常是不成正比的? 我當然不是說不勞而獲,任何收穫都需要投入,高回報背後的艱辛只是你沒有看到。 但同樣是投入,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知道智力、能力和努力程度都相若的兩個人,因為不同的選擇,十年後的人生收益差別為何大,不用看什麼研究報告,回想一下你的大學、中學、小學同學的生活狀態就足夠了。這些當年和你能力相若,起跑線差不多的人,今天離你越遠,彼此差距越大。而且,不見得最成功的人,就最勤奮最努力,而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他們應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未見得就比你小。 帶來這些巨大差異的,不僅是努力,更是一次次選擇。就像兩塊一模一樣的雪球,從山頂上滾下來,因為輕輕磕了一下一個小石頭,向不同的方向滾去。這樣的小改變疊加起來,雪球落到山底的時候,會相差很遠。人和雪球不一樣,雪球是被動地滾,而人會主動選擇。所以人生的差距比雪球的差距,大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過去,資源匱乏,出口目標很清晰,人生是一場場戰鬥;而在資源豐富的今天,人生不再是戰爭,而是一次次的投資和選擇。這些選擇背後的差異,就是認知的差距。 看一個簡單的事實: 二○○○年的優秀畢業生去了外企和四大,土鼈畢業生去了四環邊中關村的公司; 二○○五年好學生進入了風頭正勁的諾基亞,土鼈畢業生選擇了賣鞋賣襪子的阿裡巴巴; 二○一○ 年優秀的畢業生都留學美國,土鼈畢業生都留在了BAT(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 二○一五年的優秀畢業生都選擇去了BAT,誰是那群幸運的土鼈呢? 當年的「土鼈」和「優秀」是成績和能力的比較,但是收益似乎不完全是優秀的函數,如果說當年的「土鼈」們是幸運地選對了道路,那麼你有什麼方式可以重複這種人生的幸運選擇? 我的父母親,是非常勤奮、正派、踏實和專業的老知識分子,他們過了與命運奮鬥的一生:三年困難時期、「文革」、國有體制改革、股災、房價上漲、病痛……即使這樣,帶著那種老一輩人天然的正派和熱情,他們活得頑強又樂觀,是我很愛很尊敬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對他們衝擊最大的並不是時代的大事,而是生活中他們沒法理解的不公平──他們沒法理解:為什麼自己一個「無所事事」的朋友通過投資房產,輕鬆賺到了他們成千倍薪水的錢?為什麼今天在他們看起來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靠譜」的一些人,會活得那麼不錯?他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價值觀,深深地受到了衝擊。 如果社會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麼今天我們該相信什麼? 我,作為一個天天支持別人設計人生、自我實現的人,該如何向自己的父母解釋這個遊戲規則?我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不能告訴他努力就有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該如何對他解釋,要不斷成長和努力? 我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年輕人,也許你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家庭條件不錯,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但是依然非常非常努力,比當年我為了生存還要更加努力。他們挑工作的最大期待就是能學到東西,要不就是做點兒有意思的事,實在不行也要有一群好玩的人,錢倒還是其次。他們迫切希望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自己的可能性,不辜負自己的好青春。 但他們也會很沮喪地發現,即使嘗試了網上說的各種努力方法,自己似乎好像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菁英」。即使每天進步一%,也沒有像勵志公式上說的那樣一年增長三十七.八倍。年齡越大,他們好像距離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越遠。他們與那些真正的高手的距離,到底是什麼? 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努力和回報的關係? 我的另一個身分是新菁英生涯的董事長。十年裡,我帶領著這家公司從零做起,參與市場競爭,琢磨商業遊戲法則,現在成為生涯規劃領域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機構,算是有了些成績。我從商業前輩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深深理解,一個公司的估值和競爭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撬動,個人努力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每當這時,「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就更加明顯,時常讓我陷入思考。幾年下來,我慢慢開始理解這個困局的真正問題所在。 今天,大部分關於個人成長、生涯發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種內在的豐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揮優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只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個性化部分不多。更重要的是抓住趨勢、利用規律、達到外在的社會成功。 這兩個角度如此不同,解釋起來答案就不一樣,比如房價問題。心理學告訴你「房子並不代表安全感」,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是「如何利用槓桿和趨勢投資房產」。 這兩個角度都有自己的好處,但是如果你通過個人的角度希望達到社會的成功,這中間就缺一塊拼圖,你不得不承認: 發揮天賦、追隨熱情,你一定會很幸福,但未必能改變世界;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你會進入心流,持續突破,但未必能成為公認的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會獲得寧靜,但未必能創造價值。 而這個時代真正的高手,幾乎都有一個特點──他們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地努力和積累,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顯的共同特點,就是階段性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的上升。每隔幾年,他們突然上一個台階,眼界、想法、能力、調用的資源和身價都完全不同。這就是利用規律放大個人努力的結果。 我研究過《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華人富豪的生涯案例,他們有3個共同點:首先,他們足夠努力、勤奮;其次,他們在二十六~三十五歲開始創業,這個時間段,正好是社會積累足夠、家庭負擔又還不太重的時期;最重要的,他們在創業兩年左右後,都遇到了一個空前的時代上升趨勢,香港首富是抓住了金融和地產行業的趨勢,台灣首富是抓住了電機和塑膠行業的趨勢,內地的首富則是順應了網路大潮。後面這兩項因素,是他們放大自己努力和天賦的關鍵。 就和游泳一樣──會遊的人很省勁,不會遊的人即使身體強健,也遊得很累。這就是對於水的理解不同,「水性」的不同。 時代也是有水性的──有些人深刻理解時代的水性,能順著大潮去很遠的地方;有些人則不理解社會和時代的水性,搞不好還會淹死自己。時代高手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上升,就是恰當地運用規律放大努力的結果。而大部分人也許懂個人成長、心理發展,或者熟諳社會和商務邏輯,但恰恰缺少了結合這兩部分的一環。 我寫過《拆掉思維裡的牆》和《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銷量過百萬,很多人因此受益。這本書從心理學視角,解開了很多錯誤心智模式的心結,讓人不被自己禁錮,活出真正自我。而《躍遷》這本書,則希望拼完這塊拼圖──從社會的角度解釋個人的成就和成功。 拆牆不夠了──這次我們要拆天花板。 那麼,從哪裡獲得這些知識呢? 顯然不是學校。今天我們的教育開始強調個性化,要幸福教育,這是一種進步,我們好歹從工業化的生產式教育走向了從心理學角度看待教育。但真的接觸美國的菁英教育後,你會發現他們不僅教這些,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如何判斷趨勢、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美國菁英階層的家長手把手、口對口地教授孩子這些知識,很早帶他們進入各種社交場合,認識最優秀的人,本質上,就在教他們如何更加輕巧地利用規律的技術。 我在當GRE老師的時候,曾經教過收費很高的一對一英語私教班,學生家長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很有錢,不在乎錢的家長;有一些則是收入中等,希望孩子有出息,一咬牙花大價錢的家長。對於前者,我傾盡全力讓自己對得起這個價格;對於後者,我則更加苦口婆心,小心謹慎,偶爾還開個小灶,我知道這些錢對這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每次,我都會跟接孩子的家長聊聊孩子的學習進度。我會說「你們家孩子詞彙量還不夠,要把這六千詞彙儘快背完,然後閱讀分才會好。」這個時候,我經常收到兩種回答。那些中產階層家庭的家長會說:「聽到沒有!要聽古典老師的話!回去好好背,好不好?」孩子溫順地點頭。而有些真正聰明的家長則會笑著說:「古典老師,我們家孩子就是不愛背單詞,但是他喜歡閱讀。我們進度不需要那麼趕,你能不能陪他多讀點兒有趣的英文書?」後面這種回答,震撼了我。 家長在答,而孩子在學──兩種不同的回答背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前者是「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後者是「我可以要求世界以符合我的方式教學」。我相信前一種孩子會成為最優秀的員工,但是後一種孩子,未來則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創造一些世上完全沒有想到的東西──即使你有足夠多的錢,你依然還是買不回來對於世界的真正認知。過去也許是寒門出貴子,今天則是貴門出貴子──這個貴不是富貴的貴,而是高貴的貴。真正優秀的心智,一定會培養出足夠優秀的人。否則即使身處最好學府,你依然學不到那些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 家庭教育當然是一種路徑,另一種路徑則是理性的科學分析和自身感悟:通過觀察社會真實一線高手的案例,加上科學的規律分析,個人也能找到這些高手背後的邏輯和思路。這本書的思維方式更是這樣:以最近5年來學習的底層數學、進化論、系統科學的框架,配合身邊高手的案例分析、結合生活的場景,把高手的心智和技術展現給你。 這也給了這個時代年輕人一條真正的公平競爭之路──即使你的階層和起點不夠好,只要你具有能在網路中識別高級心智的能力,這個世界的可能性依然為你敞開。聰明地勤奮,合理地利用趨勢,是這個時代科學地改變命運的技術。 《躍遷》就是我對於開頭的那個困惑的回答──希望那些「土鼈」朋友們,和我父母一樣誠實正直又努力的人,那些非常勤奮的年輕人,可以看完這本書,少走彎路,不再關門集氣,理解規律,引入資源,完成自己的跨越式成長,成為真正的高手。從同一認知起跑線開始,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這本書想要講的主題是:如何利用規律和趨勢,放大個人努力。 第一章,我們談到了網路、人工智慧對於學習方式、思考方式和競爭力的改變,以及人類是如何通過「外包大腦」完成一次次的進化。在未來的時代,我們該抓住什麼趨勢,又應該規避什麼風險? 第二章,談到的是如何做好選擇,培養競爭力的高手戰略。現代社會是一個機會變多,但是(成功)機率變小的社會,在這個時代,該如何識別自己的機會?我們從一個統計學的底層邏輯──冪律法則入手,分析了為什麼頭部會有重大的收益,該如何識別自己身邊的機會,以及有了機會以後,高手們是如何守住機會,保持不敗的。 第三章,解決的是關於學習的焦慮。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終身學習也學不過來的時代。這個時代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如何比自學更快地獲得知識?如何連線更多大腦一起思考問題?如何保持自己的學習動力?如何讓知識變成價值?我們會向最優秀的學習者和思考高手學習技術。 第四章,談及的是如何看懂和理解世界的技術,也就是經常說的高手「破局」的能力。裡面會引入一個重要的底層學科「複雜系統」,並且延伸出兩個方向──如何成為一個看得更遠和看得更透的思考高手?你會理解社會系統裡最重要的兩個思考工具──回路和層次,讓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升一個台階。這章應該是認知難度最大的一章,但是絕對值得,因為前面幾章的思考都來自這一章的技術。 第五章,最後一部分,我們談到了高手的內在修煉。僅僅有外在技巧是不夠的,所有高手的技巧都是逆人性的,所以高手需要大量的內在修煉。這一章詳細談及了現代社會高手的七個心智關鍵字:開放、專注、遲鈍、有趣、簡單、善良、可激怒。希望你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我自己在前頭說了這麼多,讓這本書的思考顯得有點兒不成熟而青澀。 不過LinkedIn(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的話給我壯了膽:「如果你不為你發布的東西感到一點點尷尬,那就說明你太晚了。」 我也決定早點兒讓讀者受益:用一種適合這個時代的方式來發行這本書。先發布最小可交付的產品,再持續地反覆運算。我在書後整理了「躍遷書單」,方便你做更深的延展閱讀;我在書裡放置了一些可探討的話題,方便大家進一步參與討論;未來還準備做躍遷書友會,彙聚一群時代躍遷者。這本書會一直自下而上地生長,持續反覆運算下去。 電影《一代宗師》裡,把高手之路分成了三個階段:見自己、見世界和見眾生。 第一個階段是「見自己」:你得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局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受不了什麼,持續地走出舒適區,擴大自己的能力。 第二個階段是「見世界」:帶著這些對自己的理解上路,你會碰得頭破血流,你開始理解時代的趨勢、社會的規則,看到各種人生的可能。 這部分就是這本書主要談到的話題。看到趨勢、理解規律、升級心智、自我躍遷──不僅要有高手的認知,還要有成為高手的技術。 但高手之後還有第三階段,就是「見眾生」:高手當久了,勝勝負負,你終於理解,要把自己學到的、理解的、堅持的傳播出去,幫助更多人,這樣才能從高手變為一代宗師。 彼得.杜拉克的父親曾帶他去見經濟學家熊彼特,他父親問這位經濟學大師: 「你現在還會想別人要怎麼記得你嗎?」、 「當然,這個問題對我很重要,現在我希望以後的人記得我是經濟學老師,一位很會教學生的老師。」 杜拉克的父親對這個答案很吃驚,熊彼特繼續說: 「到我這個年紀,才慢慢體會到,只被人記得你的理論著作,是遠遠不夠的,除非其他人的生活因為你的行動而有所不同,這樣才算是有作為。」 小說《車輪下》裡寫道:「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相信有那麼一天,如果你已經修煉成為一代高手,希望你把這些東西傳播出去,文字的、聲音的、線上的、線下的……連線更多的聰明人,一起玩好這個輪子;推一把新人,讓他們跑得更快,越過你飛奔而去;拉一把活在車輪下的人,讓他們看到希望,過得更好些。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這樣定義自己的成功:讓其他人的生活因為你的行動有所不同,才算是有所作為。 這更是一種躍遷。
此分類目前無任何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