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內,常可看到成群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坐在展品前學習、討論,將相關課程的課堂移至博物館,直接面對作品,從小感受歷史與文化積澱,沐浴於藝術的熏陶。那麼,如果有一部內容全面且不受時空限制的紙質“藝術博物館”,把眾多實體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匯聚一書,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上述缺憾呢?這正是《藝術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世界藝術通史著作的寫作體例通常是先按時代或地域劃分,再分述各藝術類型。以博物館的方式呈現世界藝術通史則是英國費頓出版社的巧妙匠心。翻開這部大書,如同走進一座博物館。不同展館對應各時代和地域的藝術,其內再細分為一系列展廳,各展廳相對獨立並有機系聯,通過提示(交叉索引)可找到相關展廳的內容。每個展館有挈領該館內容的導言,各展廳有闡述相應歷史的引論,所有展品標註了名稱、年代、作者、材質、尺寸和解讀。這些展品精挑細選,既具代表性也不乏獨特性,經過合理的編排設計,再配以經過專業校色的大尺寸高清圖片,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細節,營造接近實體博物館的觀看體驗。《藝術博物館》包羅萬象,涉及繪畫、雕塑、建築和工藝品等各個藝術門類。有這樣一部書放在案頭,足不出戶即可遍覽世界藝術與文化通史。雖然西方藝術佔據了較多篇幅,但對非西方藝術也給予了充分關注。行文深入淺出,能夠闡發藝術與其社會和時代背景間的相互關係,適於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
《藝術博物館》的策劃及編著者是享譽世界的費頓出版社,該社成立於1923年,是全世界最負盛名的藝術出版機構,尤其以出版高質量視覺藝術圖書著稱。為打造《藝術博物館》,費頓匯聚了世界各地超過100位一流的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評論家和編輯,歷時13年,從全世界650餘家最重要的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獲取作品授權、拍攝及購買藝術品高清電子圖片,耗費巨資精心編纂。出版後,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好評,被譽為“一本可以從小讀到老的藝術大書”。
2012年,本書中文簡體版首次在大陸出版,隨後台灣又據此譯文出版了繁體版。因當時的翻譯工期短(六個月)等客觀原因所限,留下了不少問題和缺憾。時隔四年,費頓出版社委託後浪出版公司對本書譯文進行修訂並再版。我們在審讀譯稿後,確實發現中文第一版的譯文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內容甚至存在較多錯漏,因此決定對譯文進行全面的審校和修訂,並對版式、裝幀以及個別圖片也做了優化處理。
為保證審校質量,我們邀請的審校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藝術史專業背景,否則難以準確把握相關術語、概念和史實;二是中英文水平過硬。其中,張欣、王瀅和吳嘯雷均畢業於北大藝術學院,張欣和王瀅還參加過上一版的翻譯,錢文逸、王儷潔、吳凡和李玉童都有在英美院校藝術史專業留學的履歷。審校者先根據各自的專長領域選擇章節,再按需要調配分工。對上一版譯文偏弱的部分,我們做了重點審校,如展廳85—92,內文幾乎重譯。審校過程中,對存在問題的句子甚至漏譯的整個段落,我們均進行了訂正與補譯。因為多人合譯的原因,上一版還遺留了大量專有名詞不一致的問題,在審校完成後由後浪編輯進行了全面的核查統一。除了對正文部分的審校,還對上一版因時間緊迫而未譯的附錄內容進行了補譯,包括地圖、術語表、展廳目錄和館藏地目錄,方便讀者稽查,進一步提升閱讀體驗。
此次修訂再版,雖做了充分的準備和安排,但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我們的工作難免仍有疏漏,懇請讀者不吝賜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希望這“座”近120萬字、厚近1000頁、容納近3000件作品的紙上藝術博物館為您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字裡圖間感受人類文明和藝術創造的燦爛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