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成長小說中,生死往往不是一個被大量書寫討論的主題。畢竟,對於青春正盛的孩子來說,眼前有太多值得學習與探索的事情,死亡仍遠在生命光譜的另一端;加上成人鮮少提供正面積極的引導,死亡便自然而然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神祕又禁忌的話題了。
然而,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既是生命必然的結果,很大程度上甚至影響並決定一個人看待人生的方式。文學作為一種理解死亡的方式,雖然欠缺科學的客觀性,卻開啟更多人性思考的空間。
《長腳的房子》便是這樣一本小說。作者蘇菲・安德森以斯拉夫童話中的女巫芭芭雅嘎為題材,創造出一個外表醜陋、內心卻無比寬厚善良的引渡者角色。她一方面具備能夠洞察宇宙生命法則的大智慧,另一方面更試圖將守護亡靈所需要的智識傳授給孫女瑪琳卡。然而十二歲的少女哪能理解這些?一如所有的初成人,瑪琳卡迫不及待想要踏出家門,和朋友一起探索外面的世界。受到雅嘎命運限制而無法接觸活人的她,為了結交朋友,不惜違反規定,導致自己失去了芭芭。
而正是在經歷喪親之痛後,瑪琳卡才真正開始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為了尋回芭芭,她歷經凶險,踏上亡者的道路,最後卻理解到芭芭已經永遠消逝的事實;而失去引導者之後,房子開始崩壞,無人引導的亡靈越聚越多,也逼使瑪琳卡開始思考自己的責任。旅程中,她也看到活人世界中不盡美好的一面,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其實擁有許多的愛與豐富的生活。「失去」雖然帶來傷痛,卻也成為瑪琳卡重新接受命運的契機。
走過死亡的殘酷之後,瑪琳卡逐漸領悟到生命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她繼續和活人做朋友,但並沒有放棄雅嘎的生活,也開始自己引導亡靈了。她像祖母一樣穿梭在活人與亡者的世界,既延續了使命,也滿足了個人探索世界的樂趣。這似乎是最好的結局,也是每一個活在真實世界的我們所渴望的境界——學會在限制中找到平衡,盡情活出生命。
可貴的是,小說沒有迴避人性的不完美。在安德森的筆下,瑪琳卡被描繪成一個自私、固執卻也充滿勇氣的少女,非常真實。因此,這雖然是一本以青少年為主角的小說,但其中出現的孤單、負責、接受自我、尋求他人肯定等卻是成人也會面臨的掙扎。如何面對死亡更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修習的功課。透過這本小說,我們希望能讓文字化解死亡的悲傷,更期待能與讀者一起思考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的無盡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