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灣史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更與現狀直接連結。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乃至於目前的政經情勢,甚至包含此刻的國際狀態,都與戰後台灣歷史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的李筱峰,與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薛化元聯手,參考各種史料,詳述戰後台灣70多年來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台灣社會在政治、經濟層面的巨大變化。 新上市: 2019-07-07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1895年,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成為新興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日軍接收之初曾受到住民激烈的抵抗,但很快地總督府就建立了穩固的統治體制,並積極展開多種產業的投資與開發。在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經營下,台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殖民統治50年史」不僅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也連結到「歷史認識」或「歷史教育」相關的政辯;因此,如何評斷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影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本書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何義麟教授、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所撰寫,主要從政治、經濟、教育三個角度來談日本對台灣的統治,討論台灣在日本統治下逐漸現代化的發展、身處殖民統治下的壓迫與矛盾。
新上市: 2019-07-05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19世紀的台灣,不僅可能是打開清國貿易的門戶,也是銜接東北亞、東南亞的戰略據點,因而被捲入世界局勢。隨後,來往於台灣海峽的各國船隻,或是意圖掌控台灣的各國勢力,都來到這座島嶼。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現任教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的林呈蓉教授,利用報紙、雜誌、回憶錄等資料,講述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對於台灣的認識與企圖,並細膩刻畫19世紀台灣島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此看到台灣當時面對的複雜局勢與變化。 新上市: 2019-07-05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清帝國將台灣收入治理後,統治台灣長達210年,其施行政策充滿了滿清統治下壓制漢族發展的特色;此外又延續明中葉以來的海禁政策,避免往海洋發展,重陸輕海的大陸性格。而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其文化發展深受海洋影響,清國以一大陸政權統治海洋台灣,勢必產生許多與大環境相違且不合時宜的政策。
由此,其以外來者統治在台的漢人及原住民,加上中國將政治勢力橫越海峽延伸至海島台灣,外來性亦濃,因而形塑了台灣史上清治時代「雙重外來」的統治特徵。在「雙重外來」統治性格的籠罩之下,造成統治者先天認知的差異及壓制反抗勢力再興的防衛心態,進而採行了許多與大潮流相違且扞格難行的行政措施。
新上市: 2019-06-03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台灣的地理位置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接點,鄰近中國、日本,除了位於重要航線上,也是重要戰略據點。但因為遠離國際貿易路線,在海上交通幹線上逐漸成為離島,而不為世界所認識。直到16世紀東亞地區貿易興盛,台灣再度位於國際貿易路線的中點,其地位才逐漸浮現。
本書由暨南大學歷史系林偉盛副教授主筆,主要討論16到17世紀時台灣社會在各方治理下的發展,以及當時台灣與亞洲乃至於世界的關係。透過這一冊的論述,或許更能夠感受到台灣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新上市: 2019-05-29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不只是單一部族、不只是單一事件,本書以時間和區域發展為主軸,總體討論從史前到戰後不同階段的原住民發展和治理。 當化外之民接觸到國家力量、因部族遷徙而開拓了新領地,或是隨著傳教士到來的新宗教,這些變化怎麼改變了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當台灣被納入帝國的管轄,不同的統治策略,又對原住民族群產生甚麼樣的影響? 出版日期: 2019-04-29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台灣歷史應該從自然的歷史說起,再從考古學研究的觀點談到人和土地的互動關係體系的歷史,最後才進入以口傳和文獻紀錄所記載的歷史。」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它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而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 出版日期: 2019-04-29
定 價:380元
優惠價:90342

  《典藏台灣史》這一套書的撰寫計畫,是由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贊助,在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的主導下推動的。炎憲學長生前一直持續關注推動台灣史普及化工作,更主張由台灣人自己書寫具有台灣主體性觀點的台灣史,因此,在思考這套書的內容時,便希望由台灣史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執筆,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導進晚進的研究成果,促進台灣社會對台灣歷史的瞭解。特別是讀者透過對台灣歷史的認識,可以強化對台灣的認同、提升台灣意識。

  根據我的瞭解,他早在2000年之前,就希望可以進行此一奠基在學術研究成果的教育推廣工作。為此,他取得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找了台灣史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推動。但是,炎憲學長所徵詢的台灣史學界的朋友,當時多處於過度動員的狀態,學術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工作都十分吃緊,一時之間無法有成果產出。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炎憲學長擔任國史館館長,不僅公務冗忙,而且致力於體制內對台灣史研究的支持工作,推動民主憲政及二二八事件史料的蒐集、出版,特別是主催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研究。而在陳水扁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白色恐怖檔案的取得,獲得一定突破的狀況下,又接著進行白色恐怖史料的編纂和研究工作。為此,炎憲學長又積極尋找學術界的朋友共同投入,大家的時間更加吃緊,前述台灣史的普及工作也不得已暫緩下來。

  2008年之後,炎憲學長希望透過學術社團和社會支持,推動台灣主體性的歷史研究、推廣工作。因此,他擔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在重新擔任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期間,也繼續找台灣史學界的朋友一起投入,並出版了不少成果。而原本未能完成的《典藏台灣史》工作,也在辜寬敏董事長的支持,以及吳榮義董事長協助推動下,再次組成團隊,展開此套書的編纂工作。

  炎憲學長生前持續展開此一計畫的規劃、執行工作。而且與團隊朋友們聚會討論這套書的內容,並找陳美蓉協助行政聯繫的工作。四年前張教授赴美國進行口述歷史期間不幸過世時,整套書的構想已經成形。根據炎憲學長的構想,包含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是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負責撰稿,而第二冊「台灣原住民史」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詹素娟教授負責撰稿,第三冊「大航海時代」則由暨南大學歷史系林偉盛教授負責撰稿,第四冊「漢人社會的形成」則是由長榮大學台研所溫振華教授及政治大學台史所的戴寶村教授負責撰稿,第五冊「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則是由淡江大學歷史系林呈蓉教授負責撰稿,第六冊「台灣人的日本時代」則是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何義麟教授以及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蔡錦堂教授負責撰稿,第七冊「戰後台灣史」炎憲學長除了親自參與撰稿工作,也找我一起參與,同時準備在章節確認完畢後,再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的李筱峰教授一同參與撰稿工作。

  相較於過去在強人威權體制時期,台灣史被迫成為禁忌,隨著台灣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經歷抗爭、建立的台灣史終能成為學術領域的學科。但是,過去長期政治禁忌的陰影並未完全散去,歷史工作者對於歷史教育的內涵,距離正常化仍有相當的距離。其中,除了為數可觀不願正視台灣歷史主體性的看法之外,也有的學者試圖在台灣史領域去「政治」,不僅迴避政治轉型之後對過去歷史再評價的工作,有的人更主張歷史教育去「政治史」,不願處理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課題。

  不過,如果從歷史學者耳熟能詳的E.H.Carr或是Benedetto Croce對歷史知識的切入,無論是前者的「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與過去持續無終止的對話」,或是後者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指出了歷史的一個重要特色:歷史的書寫不可忽視當代價值的重要性。在台灣已經名列自由國家之際,根據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做出與不民主時代不同的歷史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歷史時空特色的體現。另一方面,在民主時代,注意人民生活層面的歷史,或是注重文化史與生活史的面向,也是歷史書寫不可忽視的課題。然而,只強調文化生活而摒棄政治的作法,實際上是不利於歷史脈絡的掌握,也不利於做出歷史的解釋。因為台灣住民所生存、存在的歷史時空的環境,包括在現實的制度規範或是國家運作的狀態,以及台灣與國際、外界互動的情形,透過這樣的歷史脈絡才能有助於了解所謂人民的歷史。

  根據炎憲學長構想的全書架構,除了強調台灣主體性的觀點外,台灣與世界的脈動,貫穿了《典藏台灣史》各本的內容,從第一冊「史前人群與文化」直到第七冊「戰後台灣史」。而正視不同時代的政治體制或政策對台灣的影響,也是《典藏台灣史》書寫的特色。

  炎憲學長過世後,為了延續他的遺志,各位撰稿教授同意繼續推動此一工作,並在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繼續的支持下,而有這套書的完成,並承蒙玉山社的支持使得本書得以陸續順利出版,這是特別必須感謝的。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促進台灣史研究的普及化與強化社會的台灣意識,也可以告慰炎憲學長在天之靈。

主編  薛化元 2018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