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話盡山雲海月情
粘碧華
無論古今中外,傳統社會的家庭大多重男輕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孔雀東南飛〉中所說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傳統家庭普遍以學習女紅作為培育女兒「婦德」的家庭教育。而臺灣童謠中更有「五歲織得好幼麻,六歲繡朵牡丹花,七歲媒婆就來說,八歲就吃人麻茶,九歲留髮,十歲嫁,十一歲攬仔做阿媽」的說法,反映出一般人家提早讓幼女參加家庭工坊,學習織繡手藝,以趁早安排婚嫁女兒。反觀那時代的男孩怎麼回應這樣的社會習俗呢?童謠說:「小小子,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要媳婦,做什麼,做褲做褂,做鞋做襪」,說明了嫁做人婦的女兒,白天晚上都得不停地忙著!
與此相較,《港都洋裁師》書中女主角秀絃的際遇就太幸福了,她不只家境好,自幼生長於富商家庭的樓房大院,還有思想開通的父母親。臺灣日治時代能進公學校念書的女孩並不多,秀絃不但能上公學校,畢業後還能依照自己的規劃,並獲得家人的資助、兄長父執輩友人的協助,順利搭船赴日本學習洋裁縫,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實在是少之又少,真可謂是天之驕女。
本書以輕鬆有趣的筆調,記載了秀絃的留學經驗,介紹秀絃除了主修洋裁縫課程外,還學習了花道、美容、美姿美儀,以及日本傳統服飾歷史等課程,又上了烹飪課程,學會煎出皮脆多汁的魚和金黃可口的可樂餅。上茶道課時,更學習了如何欣賞茶屋精神、茶褂上的書法,以及日本茶道的茶具、儀式、和禮節。後來她這些多才多藝的生活美學內涵,都發揮了實用功能,不只在婚後使家庭受惠,更豐富了自身的美學概念和精神生活。她專攻的洋裁縫訓練,當然也變成了受用一輩子的專職。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秀絃的娘家不幸家道中落,並經歷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及夫婿的工作不順,此時秀絃的洋裁專長馬上派上用場,她開設了供人量身訂製的裁縫店,賺錢幫助家裡解決了一時的經濟窘迫。客製化的量身訂製總會遇到各種難題,這時候的秀絃一定想起了留學時日本老師所說的話:「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書中這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應用美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高級客製化藝品的美學標準!讀來讓當過設計師、深知開店經營甘苦的我感動不已!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新型縫紉機不斷出現、電動縫邊拷克機來了之後又出現了繃縫機,聰明的秀絃總是不停學習以適應新機種。學了新機種,更要接受新造型、新布料、和新剪裁方式的挑戰。她之所以能敏銳地抓住新時代的新觀念,皆因她在紮實的基本功夫訓練之外,還細心累積了客製化的經驗、並努力不懈地從自己訂購的日本新潮流服飾雜誌如《婦人俱樂部》及《婦人之友》等刊物吸收新的資訊,同時秀絃與吾洲先生共同建立的富藝術氣息的家庭,也助益不少新的美感觀念。這些新美感觀念、新裁剪概念、新布料材質、新潮流設計等新的創作動機,總是風起雲湧地襲上心頭,鼓動秀絃勤勉不歇地去設計製作與眾不同的新造型。
於是優雅淡妝的秀絃身上,總是穿著最新款式的服裝,新服裝不斷推陳出新,自然引來了周遭羨慕的眼光,客戶蜂擁而來求她設計新衣裳。因此秀絃這麼一位獨自經營的女性裁縫師,才能夠將一間客製化服裝店面風光經營了幾十年!而秀絃求學時代很欣賞的茶掛句子「話盡山雲海月情」,似乎早預示了她持續不斷變換服裝新造型的能力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