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校共筆地方知識─從雜貨店買故事開始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代理局長 陳修程
臺南過去是座「三多」城市──糖多、古蹟多、美食多,然而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臺南還有另一多──博物館多。臺南市內有著近六十間公、私立地方文化館,含括文史藝術、自然科學、產業、宗教及醫療等範疇,無論數量、類型在國內皆名列前茅。
作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臺南這片土地在時間的推移下,覆蓋著層層疊疊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背後延伸出的是數不清的臺南故事,而談論各色主題的博物館恰是保存、訴說這些故事的平臺。隨著博物館越趨大眾化,僅產出、傳遞知識的功能已不足以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文化局於二○二○年開始籌備鄭成功文物館轉型為臺南市立博物館時,格外重視公眾溝通,並以市民協作、共筆臺南史的想法作為經營理念,力求成為「一座屬於臺南人的博物館」。
為將理念落實為行動,重新開館第一檔特展:《𥴊仔‧雜貨‧店》,展示內容基礎便是經由與各界社群協作踏查地方雜貨店而來。其中,高中師生是此行動的主要協作者,兩年多來,本局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謝仕淵副教授計畫團隊和八所高中職合作,透過走訪學校所在行政區的雜貨店,與師生一同剖析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把觀察所得以微型策展形式呈現,博物館與「小眾」一起貼近「大眾」,讓少數人的發現被更多人看見,一同自造地方歷史;同時,在實踐理念、生成展覽之外,也讓師生發現新的學習途徑。此嘗試不單為南市博跨出轉型的第一步,也牽起博物館與學校跨界合作的開始。
計畫團隊設計讓不同條件的學生都能進到議題的工作方法,並串聯起兩個同樣具備教育功能的單位,一起建構出與生活最貼近的地方知識,一起認識臺南。「館」與「校」從協作策展找到一個表達、對話自身價值的好方法,就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發展來說都是重要的事情。
臺南不滿足於曾經的風華,於是臺南的博物館群梳理老故事的同時也挖掘新故事,本書為我們指出博物館談故事的新方向──好的故事不限於過去式,一個城市也不僅只有一種面貌。
二○二四年即將迎來臺南四百年,對於臺南來說是一個梳理過往,思考未來的關鍵時刻,身為臺南人,樂見更多人看見臺南的美好,也衷心期待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臺南以外的許多地方被嘗試、實踐,相信本書將會是最好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