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共鳴──館校合作讓學習沒有極限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長 鄭新輝

一○八課綱講究學生自主學習、素養能力的培養,不僅為學生、家長注入新觀念,也考驗著教師消化、適應課程的能力──亦即融會貫通、適性揚才、尊重多元、在地化、國際化等各種願景,並施展於教學的能力。臺南是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好的教學材料俯拾即是,然如何善用便是一門學問。

適逢臺南四百年(二○二四年)到來,身為全臺首學的城市,教育底蘊的展現是各級教育者需思考、回應的課題。此時,臺南市立博物館發起「臺南𥴊仔店專題」協作行動,市內多所高中師生皆參與其中,以博物館的展示為工具,達到教學、學習、實作的效果,為教學開闢了嶄新的道路。

引導學生關心地方及全球議題是發展許久的教學重點,兩者看似相反,實則相輔相成。現今為地球村時代,人群、資源在各國間頻繁流動,在地,早已不限於土生土長,因此在地課程要具有國際思維,方能接軌世界。臺南自古以來便滋養著許多族群,至今,仍有國際移工、外籍眷屬、其他縣市移入者,持續在臺南互動、生活著,這樣的多元在地性,於「臺南𥴊仔店專題」成果即可看到臺南各區族群、商品的變遷。

協作行動以雜貨店作為認識地方的入口,一起蒐集地方記憶、了解地方的多元性。學生從提問、認識、解答到提出見解、轉譯成展,過程中不僅連結學科知識,更培養了獨立思考、傾聽和溝通的能力,印證了學習不限於知識,不止於學校,終生學習更不是代名詞。經由館、校、跨界合作的嘗試,讓不同的教育方法互相交融,並透過展示來具體呈現地方故事,在訴說地方的同時,也告訴大家我們是誰、認識自己是誰。

兩年多的時間,兩百多位高中師生的投入,兩個嘗試跨界的單位,和數不清的臺南故事均匯集於本書之中,相信這不單是一個行動的紀錄,也彰顯出學校教育在未來的無限可能。透過與博物館的合作,讓臺南的學校更站穩自身腳步、聚攏教育理念,那麼,一○八課綱和臺南四百都不再是困擾,還能轉換為彰顯臺南教育軟實力的時機。

好奇臺南的校和館如何跨界嗎?好奇師生去雜貨店買了哪些故事嗎?跟著此書,您會找到一個好方法,重新思考學習、重新認識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