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們的家園──博物館方法與協作的可能性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貞燕

解嚴後至今,基於對臺灣主體性的自覺,以地方歷史與文化為題、鼓勵草根發聲、增進地方認同為目的的國家政策接二連三登場,這類計畫使得官與民、專業者與社區雙方找到共同的施力點,重探與土地連結的地方學行動,如風起雲湧般席捲全島,成為解嚴後臺灣社會進程非常顯著的現象。解嚴後三十多年來,不管是主題、行動者、行動模式都有多元而豐富的進展,成為臺灣社會活力很重要的來源。

謝仕淵老師主持的臺南雜貨店協作型調查計畫,雖然是在前述大脈絡中登場的小計畫,但精彩無比、令人驚喜。整體來看,可以視為地方學領域的公民科學行動,而我認為,從以下四個切入點,能夠把這個計畫背後的核心論述與行動方法說明得更清楚。

首先,採用從雜貨店透視地方、一花一世界的全貌觀哲學。這個透過雜貨店找地方故事的計畫,整合了人類學全貌觀的觀看視野、文化地理學的場域(place)概念、物質文化的詮釋角度,以及口述歷史與性別意識的多元觀點敘事。透過跨領域而多元的切入點,一個個雜貨店的所在地、招牌與店名、商品與需求、買與賣的社會關係、製造與販售網絡、消費與生活等等,都成了可窺見一個地方社會結構與生活樣貌的材料。

首先,採用從雜貨店透視地方、一花一世界的全貌觀哲學。這個透過雜貨店找地方故事的計畫,整合了人類學全貌觀的觀看視野、文化地理學的場域(place)概念、物質文化的詮釋角度,以及口述歷史與性別意識的多元觀點敘事。透過跨領域而多元的切入點,一個個雜貨店的所在地、招牌與店名、商品與需求、買與賣的社會關係、製造與販售網絡、消費與生活等等,都成了可窺見一個地方社會結構與生活樣貌的材料。

再者,整個計畫既是調查研究、也是體驗教育。有幾個理由,讓這個計畫既是調查研究,也是體驗教育。由於協作調查的模式,參與這個調查計畫的所有人,人人立場平等,被鼓勵自主發現、思考與敘事;由於觀看與詮釋架構的設定,參與者透過雜貨店找到的不只是地方知識,更能在其中感受到人與社區、社群的內在連結,對於地方如何從內在產生動能,形成自己的紋理,有了不同的體會。

最後,這個計畫最棒的是,並不止於完成行動、還出版了這本書,讓前述的方法與策略可以通過行動者再次的反思與咀嚼,共同呈現知識產出以及不同立場參與者的回饋。這個出版,使得讀者們有一個好的思考與行動框架,讓地方的各種生活單元,都具有如此被透視與深度解讀的可能性,讓所有關懷家園與土地的人,都可以找到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