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康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教授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這是兒科老師一再提醒的一句話,而在當兒科醫師數年以後,我才瞭解這是如真理一般的事實,兒童不但生理和成人不同,在心理上也和成人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在照顧兒童時,一定要注意這些不同,這樣才能給兒童身、心、靈的全人照顧。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以下簡稱瑞信)是個能全方位重視這些問題,專屬兒童的基金會,不但給予病童和家庭實質的幫助,更提供病童和家庭心靈上,無形但很重要的支持和照顧,在現今重視物質的年代,這真的是十分特別和先進的作法。
初識瑞信,是我在臺大醫院受訓當研究醫師的時候,那時聽到臺大醫院將一位兒童血癌病患治癒後,他的父母發揮大愛,成立一個基金會,專門幫助重症的病童,回臺中當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時,瑞信就找了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師來幫助病童和家庭,早期的我整個腦子只想如何把疾病治好,並不十分重視心靈的層面,但在多次和瑞信討論及分享病童的情況後,覺得自己好膚淺, 竟忽略醫療上,這麼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和瑞信及許多單位一同合作,將醫院改造成一個令兒童不再害怕的地方,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最近我們病房竟出現了不想回家的病童,他們說在這裡的姐姐對他們很好,又有人陪他們唱歌(音樂治療師)和畫畫(藝術治療師),這些病童天真的表達,讓我們辛苦的團隊大大地感動。
我認識瑞信將近二十年了,如瑞信二十年的專書中所提,他們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基金會,將對兒子的小愛化成大愛,將溫情和歡樂送到兒童的病房,二十年前做這些不被重視卻相當重要的事,真的十分前衛和有意義,而之後的瑞信,不但為病童和家庭持續地付出,更拋磚引玉,喚起各界一同來關懷兒童的醫療,除疾病本身的表層之外,也重視病童心靈的內在層面。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在瑞信看到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但因為他們較沒有發言權和爭取的能力,所以常被忽視,希望大家也能一同響應,除了疾病的治療之外, 也一起關懷和協助病童的內心世界。
很高興能為瑞信《當我們童在醫起: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的理念與實踐》一書撰寫序文,分享了瑞信二十年來默默、真心且不斷地為兒童付出,特別是重症的病童。近年來,我深深感受到「兒童的內心也不是成人內心的縮影」,把兒童的內心照顧好,不但對疾病的治療有所助益,也幫助了病童整個家庭,對治癒病童將來的一生,甚至病童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有很正向的影響,或許不能立竿見影,但大家一同努力,一定能將這份對兒童的關懷綿延下去,此愛綿綿無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