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說話: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劉亦
離島出版
臺澎金馬史上第一部「馬祖」文學史。作者爬梳一九四九年至當代的馬祖文學發展,替馬祖建構起與「中華民國臺灣」若即若離、「合」而不同的主體。
正因離島在國族競爭、城鄉差距、政戰體制等多種意識型態中搖擺拉鋸,這本體量不大的芻議性史論,其「無中生有」的文化視角值得注意。
(複審委員林運鴻)
《山鏡》張郅忻
九歌出版
小張有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他依山為生,生前最後買賣想把友人的山地賣給教授。水某娜高和女兒比黛踏上追思之旅,尋訪小張往來的親友和走過的路。
族群關係是臺灣當代重中之重,文學史上不乏充滿立場、亟欲爭辯的經典作品,然本書帶著慈悲之眼關照族群衝突,實乃難能可貴。
(複審委員林運鴻)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巴奈、徐璐
時報文化
這是巴奈的生命故事,也是許多原住民生活和歷史縮影。他們的聲音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回家的路上接續往前走,為了文化傳承,為了族群尊嚴。
2024年,「巴奈回家」了,......而更多「無家」之輩,他們的命運又有何人注視著?這是本書對所有臺灣人隱而未發的一項大詰問。
(複審委員|崔舜華)
《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朱宥勳
大塊文化
臺灣文學是從多次論戰中逐漸形塑的。朱宥勳以說故事的方式,帶大家進入這些論爭興起的歷程,用我們現代觀點來看,這些論戰如何影響到我們後世。
本書選題藝高膽大、寫作舉重若輕- 「文學史論戰」每每通向被汙名的「國族主義」,但透過公共評論來廓清島國文化的政治歧見,其實需要最精純、最具平衡感的知識儲備。
(複審委員林運鴻)
《有蚱蜢跳》吳睿哲
大塊文化
用剪刀畫圖的吳睿哲,透過簡練的線條、純粹的幾何形狀及大膽鮮明的對比色塊,巧妙拼疊出不同空間的存在與轉換,剪出迷人的視覺之旅與形狀、顏色的多層次。
《有蚱蜢跳》的藝術選擇有極佳的空間感,為讀者創造了心智的花園,也打開讀圖/文的可能性,滿足了各種層次的「看」與「想像」。
(複審委員|馬翊航)
《我的神鬼人生:在深夜的山谷裡,遇見一位博物學家》李家維、廖宏霖
遠流出版
在清醒與昏迷的間隙間,一位博物學家開展魔幻時刻,關於自身生命、演化物種,熾烈地愛著、玩耍著、追尋著。超乎想像的類自傳,在多重身分中活到極致!
作品的精彩可觀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來自澎湖的科學頑童的成長奇遇...一是採訪寫作者的豐沛文采,不但如實轉述傳主有條不紊,侃侃而談的言說魅力,更靈巧地轉化稍具門檻的術語知識用以譜寫科學之美。
(複審委員|冬陽)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
印刻文學
龐大的苦難被收摺再收摺,凝煉成時光劫後末世的證詞。紀實的碎片,虛構的臨在,每一次的書寫,都在無數次絕望中重生,俱是受辱時空的修繕,話語的奪還。
對於島國文壇,此一實驗性的人權書寫更有重大意義:小島孕育之地方文學,卻足以目擊「以人類為尺度」之深重苦難。
(複審委員林運鴻)
《金月蓮》朱嘉漢
時報文化
小說家朱嘉漢重量級長篇新作。阿金、月娥、惜蓮的生命故事悠長流轉,凝視他們生命中的傷痛與沉痾。一部屬於臺灣家族的百年孤寂。
全書聚焦在三代角色看似受宿命桎梏的人生中嘗試突圍走出自己的路......,小說家提供的不是尖銳的批判而是悲憫的凝視,用精簡的文字構築出個人與時代的興衰流轉,極為動人。
(複審委員|冬陽)
《哀仔》林佑霖
時報文化
一本不只抒情的詩集,也以時而節制、時而繁複的文字意象,穿梭寫實與幻想之間,令人讚嘆於其哀到底,竟生出了骨底的勇氣、寫出一代青年的心聲。
這本詩集的文字有一種能量,更難得的是幽默感。字與字之間不廢話、不呢喃,即便是面對無業困境或前途茫然、情感挫折、種種人生經歷與試探,都能被作者寫出一種絕處逢生的志氣。
(複審委員|朱國珍)
《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 黃璽 Temu Suyan
雙囍出版
一部向大甲溪致敬的詩集。從三千公尺高的傳統領域一路切割侵蝕出泰雅歷史和文明縱深,穿越平地城市流入海峽,詩集是溯源也是展望,屬於原住民的未來。
一本值得回味再三的「反」語集,亦是一部新世紀(不是西方或中華民國的刻度)臺灣原住民在都市異境中的心靈逃逸/解殖地理。詩集中充滿覺察、思索當代原住民生命與認同處境的無數對反。
(複審委員|丁名慶)
《魚眼》薛西斯
凌宇出版
失意的小說家為了翻身,決定調查一名女性連環殺手的動機,並獲得一位美麗女裝少年的積極協助,作家卻發現這名少年隱藏了比連環殺手更危險的祕密。
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仍是「小說本色」——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映射時代記憶的老練,當然還有,塑造可愛迷人的反派角色。
(複審委員林運鴻)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簡永達
春山出版
移工是底層勞動市場的人力,臺灣經濟成長有他們的付出。當異鄉人碰上歧視的移工制度與僵固法律,會展現什麼自我能動性?本書正是這些冒險者的故事。
這是一本充滿立體感的書,除了映照寫作者個人與臺灣社會的變動(包含疫情下的影響),更具有絕佳的空間感與對「人」的敏銳度。
(複審委員|馬翊航)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
印刻文學
一場因天災而起的空難,繼而引發搜救隊死傷慘重的山難,照見多種族群對臺灣的深刻情感;無論是惶然、迷茫又或者不捨,凡墜入泥土中的,大地盡皆擁抱。
小說融入虛構與真實,透過歷史事件重建世代溝通,無論探源或祛魅,在自我與集體面對離合聚散的主體認同時,歷史小說都是最貼近贖回與召喚的方式。
(複審委員|朱國珍)
《噢,柯南》唐捐
雙囍出版
「我是詩界之遜王/夢想挖到靈感的金礦/口袋裡卻只有一些燈火闌珊」 主張詩無定稿,自由刪修的唐捐,幾乎無不能入詩的題材,只要夠現代,它便是詩。
若說唐捐以「靠片」(cult)精神寫詩,「靠」的絕不是賣弄機鋒、爭取小圈子同好頂禮膜拜的爽快,而是讓風格獨特、蘊含飽滿衝擊力與渲染力的詩作,挑動大眾「讀而優則寫」的「詩慾」。
(複審委員|冬陽)
《變成的人》許恩恩
木馬文化
《變成的人》以「記憶為核心」,透過八章不同時序的小說,描寫主角參與社會運動,述及街頭以外情感關係、工作與生活,呈現出全面的社會運動者樣貌。
許恩恩拉開時空距離,自事件二十多年後(2035)回望,跳躍、切片式地溯行於當年運動參與者們「其後」時間繼續啟動的漫長路徑,賦予那場集體記憶等級時代盛筵與各種餘緒更可觀照談說的座標。
(複審委員|丁名慶)